碳化硅介紹
碳化硅(SiC)是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組成的一種化合物半導體材料,是制作高溫、高頻、大功率、高壓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。相比傳統(tǒng)的硅材料(Si),碳化硅的禁帶寬度是硅的3倍;導熱率為硅的4-5倍;擊穿電壓為硅的8-10倍;電子飽和漂移速率為硅的2-3倍,滿足了現(xiàn)代工業(yè)對高功率、高電壓、高頻率的需求,主要被用于制作高速、高頻、大功率及發(fā)光電子元器件,下游應用領域包括智能電網、新能源汽車、光伏風電、5G通信等,在功率器件領域,碳化硅二極管、MOSFET已經開始商業(yè)化應用。

- 耐高溫。碳化硅的禁帶寬度是硅的2-3倍,在高溫下電子不易發(fā)生躍遷,可耐受更高的工作溫度,且碳化硅的熱導率是硅的4-5倍,使得器件散熱更容易,極限工作溫度更高。耐高溫特性可以顯著提升功率密度,同時降低對散熱系統(tǒng)的要求,使終端更加輕量和小型化。
- 耐高壓。碳化硅的擊穿電場強度是硅的10倍,能夠耐受更高的電壓,更適用于高電壓器件。
- 耐高頻。碳化硅具有2倍于硅的飽和電子漂移速率,導致其器件在關斷過程中不存在電流拖尾現(xiàn)象,能有效提高器件的開關頻率,實現(xiàn)器件小型化。
- 低能量損耗。碳化硅相較于硅材料具有極低的導通電阻,導通損耗低;同時,碳化硅的高禁帶寬度大幅減少泄漏電流,功率損耗降低;此外,碳化硅器件在關斷過程中不存在電流拖尾現(xiàn)象,開關損耗低。
主要包括襯底、外延、器件設計、制造、封測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碳化硅從材料到半導體功率器件會經歷單晶生長、晶錠切片、外延生長、晶圓設計、制造、封裝等工藝流程。在合成碳化硅粉后,先制作碳化硅晶錠,然后經過切片、打磨、拋光得到碳化硅襯底,經外延生長得到外延片。外延片經過光刻、刻蝕、離子注入、金屬鈍化等工藝得到碳化硅晶圓,將晶圓切割成die,經過封裝得到器件,器件組合在一起放入特殊外殼中組裝成模組。
產業(yè)鏈上游1:襯底—晶體生長為最核心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碳化硅襯底約占碳化硅器件成本的47%,制造技術壁壘最高、價值量最大,是未來SiC大規(guī)模產業(yè)化推進的核心。從電化學性質差異來看,碳化硅襯底材料可以分為導電型襯底(電阻率區(qū)15~30mΩ·cm)和半絕緣型襯底(電阻率高于105Ω·cm)。這兩類襯底經外延生長后分別用于制造功率器件、射頻器件等分立器件。其中,半絕緣型碳化硅襯底主要應用于制造氮化鎵射頻器件、光電器件等。通過在半絕緣型碳化硅襯底上生長氮化鎵外延層,制得碳化硅基氮化鎵外延片,可進一步制成HEMT等氮化鎵射頻器件。導電型碳化硅襯底主要應用于制造功率器件。與傳統(tǒng)硅功率器件制作工藝不同,碳化硅功率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襯底上,需在導電型襯底上生長碳化硅外延層得到碳化硅外延片,并在外延層上制造肖特基二極管、MOSFET、IGBT等功率器件。
以高純碳粉、高純硅粉為原料合成碳化硅粉,在特殊溫場下生長不同尺寸的碳化硅晶錠,再經過多道加工工序產出碳化硅襯底。核心工藝流程包括:
- 原料合成:將高純的硅粉+碳粉按配方混合,在2000°C以上的高溫條件下于反應腔室內進行反應,合成特定晶型和顆粒度的碳化硅顆粒。再通過破碎、篩分、清洗等工序,得到滿足要求的高純碳化硅粉原料。
- 晶體生長:為碳化硅襯底制造最核心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,決定了碳化硅襯底的電學性質。目前晶體生長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氣相傳輸法(PVT)、高溫化學氣相沉積法(HT-CVD)和液相外延(LPE)三種方法。其中PVT法是現(xiàn)階段商業(yè)化生長SiC襯底的主流方法,技術成熟度最高、工程化應用最廣。
晶體加工:通過晶錠加工、晶棒切割、研磨、拋光、清洗等環(huán)節(jié),將碳化硅晶棒加工成襯底。
SiC 襯底制備難度大,導致其價格居高不下
- 溫場控制困難:Si 晶棒生長只需 1500℃,而 SiC 晶棒需要在 2000℃以上高溫下進行生長,并且 SiC 同質異構體有 250 多種,但用于制作功率器件的主要是 4H-SiC 單晶結構,如果不做精確控制,將會得到其他晶體結構。此外,坩堝內的溫度梯度決定了 SiC 升華傳輸的速率、以及氣態(tài)原子在晶體界面上排列生長方式,進而影響晶體生長速度和結晶質量,因此需要形成系統(tǒng)性的溫場控制技術。與 Si 材料相比,SiC 生產的差別還在如高溫離子注入、高溫氧化、高溫激活等高溫工藝上,以及這些高溫工藝所需求的硬掩模工藝等。
- 晶體生長緩慢:Si 晶棒生長速度可達 30~150mm/h,生產 1-3m 的硅晶棒僅需約 1 天的時間;而 SiC 晶棒以 PVT 法為例,生長速度約為 0.2-0.4mm/h,7 天才能生長不到 3-6cm,長晶速度不到硅材料的百分之一,產能極為受限。
- 良品參數要求高、良率低:SiC 襯底的核心參數包括微管密度、位錯密度、電阻率、翹曲度、表面粗糙度等,在密閉高溫腔體內進行原子有序排列并完成晶體生長,同時控制參數指標,是復雜的系統(tǒng)工程。
- 材料硬度大、脆性高,切割耗時長、磨損高:SiC 莫氏硬度達 9.25 僅次于金剛石,這導致其切割、研磨、拋光的加工難度顯著增加,將一個 3cm 厚的晶錠切割 35-40 片大致需要花費 120 小時。另外,由于 SiC 脆性高,晶片加工磨損也會更多,產出比只有 60%左右。
發(fā)展趨勢:尺寸增加+價格下降
全球SiC市場6英寸量產線正走向成熟,領先公司已進軍8英寸市場。國內正在開發(fā)項目以6英寸為主。目前雖然國內大部分公司還是以4寸產線為主,但是產業(yè)逐步向6英寸擴展,隨著6英寸配套設備技術成熟后,國產SiC襯底技術也在逐步提升大尺寸產線的規(guī)模經濟將會體現(xiàn),目前國內6英寸的量產時間差距縮小至7年。更大的晶圓尺寸可以帶來單片芯片數量的提升、提高產出率,以及降低邊緣芯片的比例,研發(fā)和良率損失部分成本也將保持在7%左右,從而提升晶圓利用率。
襯底直徑及大直徑襯底占比將不斷增加,助力全產業(yè)鏈降本。預計未來30年,大尺寸襯底的比例將不斷增加,在大部分襯底提供商具備新型大尺寸量產能力,一輪尺寸更新周期迭代完成后,襯底單位面積價格會迎來相對快速的降低。
SiC襯底價格會隨著尺寸增加有所下降,同時進一步帶來銷量的穩(wěn)步上升。目前襯底發(fā)展最重要的方向趨勢是擴大直徑,這會降低襯底生產成本進而降低售價,價格的下降也會加速SiC襯底在各領域內的滲透。根據CASA數據預測,SiC襯底和外延隨著產業(yè)技術逐步成熟(良率提升)和產能擴張(供給提升),預計襯底價格將以每年8%的速度下降。
產業(yè)鏈上游2:外延—提高 SiC 器件性能及可靠性的關鍵與傳統(tǒng)硅功率器件制作工藝不同,碳化硅功率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單晶材料上,須在經過切、磨、拋等仔細加工的單晶襯底上生長一層微米級新單晶,新單晶和襯底可以是相同材料,也可以是不同材料,稱為同質外延或異質外延。外延層可以消除晶體生長和加工時引入的表面或亞表面缺陷,使晶格排列整齊,表面形貌更優(yōu),外延的質量對最終器件的性能起關鍵影響作用。
碳化硅晶體生長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缺陷、引入雜質,導致襯底材料的質量和性能都不夠好。而外延層的生長可以消除襯底中的某些缺陷,使晶格排列整齊。控制碳化硅外延缺陷是制備高性能器件的關鍵,缺陷會對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嚴重影響。TSD和TED基本不影響最終的碳化硅器件的性能,而BPD會引發(fā)器件性能的退化。堆垛層錯、胡蘿卜缺陷、三角形缺陷、掉落物等缺陷,一旦出現(xiàn)在器件上,器件就會測試失敗,導致良率降低。
碳化硅外延的制作方法包括:化學氣相淀積(CVD)、分子束外延(MBE)、液相外延法(LPE)、脈沖激光淀積和升華法(PLD)等,其中CVD法是最為普及的4H-SiC外延方法,其優(yōu)勢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生長過程中氣體源流量、反應室溫度及壓力,精準控制外延層的厚度、摻雜濃度以及摻雜類型,工藝可控性強。早期碳化硅是在無偏角襯底上外延生長的,受多型體混合影響,外延效果不理想。隨后發(fā)展出臺階控制外延法,在不同偏角下斜切碳化硅襯底,形成高密度外延臺階,在實現(xiàn)低溫生長的同時穩(wěn)定晶型的控制。隨后引入TCS,突破臺階控制外延法的限制,將生長速率大幅提升至傳統(tǒng)方法的10倍以上。目前常用SiH4、CH4、C2H4作為反應前驅氣體,N2和TMA作為雜質源,使用4°斜切的4H-SiC襯底在1500-1650℃下生長外延。
外延參數主要取決于器件設計,其中厚度和摻雜濃度為外延片關鍵參數。器件電壓越高,對外延厚度和摻雜濃度均勻性要求越高,生產難度越大。在600V低壓下,外延厚度需達6um左右,在1200-1700V中壓下,外延厚度需達10-15um左右,而在10kV的高壓下,外延厚度需達100um以上。在中、低壓應用領域,碳化硅外延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,外延片的厚度和摻雜濃度等參數較優(yōu),基本可以滿足中低壓的SBD、JBS、MOS等器件的需求。而在高壓領域外延的技術發(fā)展相對比較滯后。目前外延片需要攻克的難關還很多,主要參數指標包括厚度、摻雜濃度均勻性、三角缺陷等,缺陷多主要影響大電流的器件制備,大電流需要大的芯片面積。
轉載微信公眾號:半導體信息
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發(fā)僅為更大范圍傳播學習,若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:market@cgbtek.com
聯(lián)系方式:
服務熱線/Service: 400-650-7658 + 8613910297918
郵箱/Email :sales@cgbtek.com
公司網站/Website: http://shenjingke.com.cn
生產基地/Address: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機器人產業(yè)園3期A棟